投稿须知
  《湖北农业科学》(半月刊)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 ...
农业要闻 首页 >农业要闻 >

“互联网+” 传统农业启动营销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5-06-19 11:21:00
    麦浪翻涌,田野飘香,今年夏粮又丰收。今年我市麦收季,人们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电子商务之间,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捻馔风靡朋友圈、面粉厂跨界变“电商”……在“互联网+”时代,轻触手机“点活”麦田的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
  扫描二维码,捻馔“转”出新财路 
  “石磨捻馔,原生态的绿色食品,尝一口,追忆童年的味道!”前些日子,这条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颇为流行,不少吃货竞相尝鲜,还在朋友圈中晒出图文并茂的好评。
  新安县五头镇村民的仝润霞就是捻馔的卖家,今年已经是她卖捻馔的第五个年头。每年麦黄时节,她和家人需要把刚刚灌完浆、将熟未熟的青麦割下来,经过清洗、蒸制、脱皮、辗制等工序,最后用石磨将炒熟荫干的青麦粒碾压成嫩嫩的、长长的细条,这透着麦香的细条便是捻馔。
  “以为今年有儿子帮忙,会轻松一些,可没想到,却是最忙的一年。”仝润霞说。
  仝润霞的儿子、21岁的高毅是手机达人,由于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种产品信息,他便试着将捻馔的制作流程、食用方法以及营养成分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还推出了扫描二维码享受会员价的优惠活动,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话、微信响个不停,每天前来购买的客人排起长队,捻馔供不应求。
  “短短半个月时间,县城销售摊点从1个增至4个,不仅自家种的十几亩小麦销售一空,还要紧急对外收购。”高毅说,“顾客反响特别好,平均每天能卖150公斤左右。”
  高毅算了一笔账,每亩小麦可制作约400公斤捻馔,相比把小麦作为粮食销售,变成商品的捻馔每亩能增收4000余元,通过微信营销,半个月就卖光了往年一个月的量,“农产品加工+微信营销”的模式收益十分可观。
  “捻馔季节性很强,明年准备跨区域收购,延长销售期,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开发其他石磨农产品。”谈到日后打算,仝润霞母子颇有信心。
  研发App,“粮油送”到您餐桌 
  如果说仝润霞母子的微信营销是一次成功的试水,那么一些地方的电商模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6月初至今,位于偃师市缑氏镇的洛阳建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门口总是车水马龙。农民开着拖拉机、电动三轮车赶来交粮,高峰期时交粮的车辆甚至排起了上百米的长龙。
  为什么农户都赶着来这家公司交粮?这还要从订单农业说起。
  该公司总经理位西瑞介绍,公司的前身是一家面粉厂,从2010年起,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订单农业。通过加工面粉,提升小麦附加值,订单农业高于市场的收购价越发受到农户欢迎,平均每年签订的小麦订单5000亩。
  近年来,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让位西瑞产生了思考:“人们用手机就能买衣服、买家电,粮油产品也应该上网销售。”
  去年8月,位西瑞的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的手机App“粮油送”正式上线,在此之前,他建立了8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配置10辆送货车,自建了物流系统。
  打开“粮油送”软件,米、面、油、挂面、绿豆等20多个品种分类一目了然,每个品种又含有不同品牌、不同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目前共有农副产品百余种。
  “米、面、油这类体积大、重量重的农产品附加值低,很少有人愿意做,但这些是生活必需品。”位西瑞说,目前,从原粮种植到面粉加工,从线上销售到线下配送,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
  针对饭店、面包店等商户批量配送,线上销售为他快速打开了市场,面粉销量与日俱增,订单农业再升值。
  “今年小麦丰收,每亩能达600公斤,位西瑞公司的收购价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四毛四,每亩能增收二三百块!”缑氏镇缑氏村的种粮大户荣洪运笑得合不拢嘴。
  借助网络,供销信息更“对称” 
  农产品收获后,直接在地头卖掉,售价低;若加工再出售,利润就会高出许多;如果再有一个品牌和健全的销售网络,身价更会大大提高。
  地,还是一样的地,但在“谁来种、种什么、怎样种、如何销”的问题上,不同的答案组合会有不一样的效益产出。
  “捻馔的畅销是借助微信平台找到目标客户;‘粮油送’则是搭建平台,解决产品销路。”河南科技大学电子商务系主任郭献强认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旦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将成为推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引擎。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条长,信息严重不对称,粮食、蔬菜、水果由于渠道不畅等因素烂在地里的事件屡见不鲜。“互联网就是一个数据库,把供给和需求无缝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扬长避短挖掘优势。”郭献强说,移动互联时代,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农民就能当电商。
  “订单农业之所以能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就是因为提前掌握了供给和需求,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前做营销。”市互联网协会副会长车炳恒说,互联网思维的关键就是“打时间差”。
  车炳恒说,互联网应用能跨越区域甚至跨越国界实现供销对接,从而根据销售来组织生产,相当于产业链全要素的重组,从根本上避免生产过剩,这是其他技术都无法做到的。
  “比如最近电商618年中庆,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宣传,到6月18号才开始销售,达到最大收益。”车炳恒说,“农业季节性强,销售期短,必须提前推广,先引导需求,再提供产品。”
  “星星之火”期待“燎原” 
  尽管点上和局部的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但这样的“星星之火”还远未形成“燎原之势”。
  “粮油送”深入田间地头,把控品种保证食品安全,自产自销,打通农产品直供渠道,升级农村流通体系,不仅将质优价廉的产品带出农村,还减少了中间环节,帮助农副产品品牌增值,帮农民增收。
  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延军认为,这就是通过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撬动“大市场”的例子。
  “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将给农业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高延军说,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但我市并不是粮食主产区,传统农业想要“走出去”,要集中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
  高延军介绍,在移动互联时代,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群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能够使上、下游联系更紧密,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将产业主体、利益相关者结合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发展。
 



上一篇:物联网助力寿光“智慧农业” 大棚变身智能工厂
下一篇:“发酵床”上养猪 猪粪被细菌分解

版权所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备案许可号:鄂ICP备11019910号-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瑶苑特1号